top of page

無用對談 | 理想日常


關於「Off Topic 無用的對話」

這是一些發生於無用陶室的對話,三個無所事事的陶藝匠人(也可能是廢青),圍繞一個主題,三個問題進行漫無邊際的討論。我們的對話大概沒什麼人會有興趣看下去吧,所以更新這件事也就隨緣了吧。



近日來磨磨蹭蹭在看的一本書,叫做《無用的日子》。買下這本書是因為書名裡夾帶著工作室的名字,所以頗有興致地讀了起來。


書裡的內容,是一位罹患癌症的老太太,對人生裡最後一段率性時光的自我紀錄。每一篇文字都是對普通日常生活片段的紀錄,瑣碎又平淡,比如這一天特地跑了一趟市場,買回什麼食材做了一道怎樣的菜,又或是拜訪了某位朋友,此間進行了如何的對話。這一些細小的片段在推動時間前行的同時,也將她日常生活的面貌呈現出來。


如此聯想到自己的生活,每天身在其中,總是被下一件事牽扯著奔向下一秒鐘,卻鮮有機會跳脫出來,去回顧日常本身。所以用日常為主題,作為新欄目「無用的對話」的第一期,真的太適合不過了。



Q:你此刻的日常是怎樣的呢?

CJ:我現在的日常裡,最滿意的部分是自由,最不滿意的部分是在自由的表象之下,其實不自由。


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,看上去時間是完全屬於自己的。但實際上陶藝授課的日程以及一些零零碎碎的兼職,間接地推動著我去規劃甚至延長自己的工作時間,不過做著這些事情的時候是開心的,這大概就是有得必有失吧。


Manho:辭去學校教員的工作之後,屬於自己的時間更多,生活也變得更加簡單。在寸土寸金的香港,能有空間和時間去做陶藝其實不容易,所以我很珍惜擁有和使用這個機會去做這一件事。老實說,我喜歡回工作室更多於喜歡回家。


目前來說,我的日常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了教課和製作自己的作品上面。製作陶藝的過程,是一個學習與自己情緒相處的過程,陶藝會對情緒有治療作用,但情緒也會影響創作。我想我現階段還是在慢慢摸索這個平衡點的過程中。


Candice:直到目前為止我都過著一種中規中矩的生活,在應該唸書的時候唸書,在應該工作的時候老老實實待在寫字樓裡上班下班。至今最叛逆的事情,除了每天在心底懷疑上班之於人生的意義之外,大概就是開了這間陶瓷工作室吧(然而也談不上什麼叛逆的)。


能夠認識陶藝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,把雙手弄髒,遵循著泥的規律去自由創造,這成為了我逃離日常生活的一種方式。當我專注著做陶瓷的時候,整個腦袋都是放空的。這是一個自我療癒和能量蓄積的過程,也算是我日常生活裡最能感知人生意義的部分了吧。



Q: 妳心中理想的日常生活應該是怎樣的?

Manho: 我其實很羨慕日本的陶藝家,他們居住在古屋裡,把大量的時間都專注在創作中,就像修行一般,不斷去苛刻自己,以讓作品達到一個完美的程度。如果有機會,可以過上像日本陶藝匠人這樣的生活就好了啊。


CJ: 我想起了我的一位大學老師,她辭去大學高薪的工作,搬進山林裡面,每天帶著小朋友去山裡接觸和認識自然。我欽佩她可以有改變生活方式的勇氣。對於我來說,能不時有勇氣對生活做出一些改變,就是很理想的狀態了。比如,很遠的將來,我希望我可以像美國很多陶藝家一樣,去美國二三線城市居住,在那裡空間自己建窯,去嘗試在香港鮮有途徑達成的燒製方法。


Candice: 我的理想日常很簡單,能夠脫離現在的生活軌跡,把更多時間放在工作室上,可以做一些更有趣的事,去認識更多有趣的人就好了啊。除此之外,心裡一直念念不忘的就是去澳洲生活的願望。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,大概只是覺得自己會喜歡那邊的風景和生活方式吧。



Q: 如果要用日常作為主題進行創作的話,你會做出怎樣的作品呢?

CJ: 我會選擇用一堆粉塵來呈現這個主題,被時有時無,來自四面八方的風吹散這個意象。這一堆灰,妳可以把它當作是我們的人生。每一次風過,就有一些粉塵被帶走。就好像我們的人生,在時間的吹拂之下,實實在在地不斷消逝,到死的那一天,就什麼也不留下了。


Candice: 我想到則是關於日常的收集和回顧。用一年或者更長的時間,讓身處不同城市,不同人生階段的人,每天把最能代表當天生活的物件留存下來,最後展出在一個屋子裡。從這些物品裡,妳可以宏觀地看到一個人的生活狀態,也可以微觀地透過某一件具體的器物去感知他在那一天裡,所經歷過的具體的事情。嗯,就好像一個實在的,卻是更抽象意義的日記。


Manho: 我在想影像可能是對這個主題更直觀的表達吧。通過靜態或者動態的影像,捕捉此刻生活的狀態,然後再去到那些理想的地方,拍下理想生活的狀況。當這兩種影像放在一起的時候,應該會蠻有趣的呢。


Candice: 我們竟然都沒有選擇用陶瓷作為物料來發想創作呢。


Manho: 好像是的。可能是最熟悉的技法反而要更謹慎去對待吧。不過用日常的主題製作陶器,不是我們每一天在工作室裡的日常嗎?


bottom of page